-

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环湖绿道一期(望湖公园—大草坪)工程设计项目

2020-12-29



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环湖绿道一期(望湖公园—大草坪)工程设计项目

摘   要:本案例通过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环湖绿道一期(望湖公园—大草坪)工程设计项目的实际案例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实况再现,介绍了青山湖绿道规划设计的主要技术方法,重点讨论规划总体布局和场地营建策略,从而提高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方案设计综合能力。本项目曾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规划设计一等奖。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道设计;案例研究



2015年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了青山湖绿道,设计师徐斌多次踏勘项目,提出“环湖与民、还湖于民”的规划设计思路和“大象无形”的场地营建策略。青山湖绿道依湖而建,临湖率达80%,规划总长42.195公里,与马拉松全程等长。绿道共分三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于2016年12月建成,二期于2018年4月建成,三期于2019年6月30日建成,至此,青山湖绿道全线贯通。本次案例介绍的是青山湖绿道一期。

1.背景介绍

青山湖建成于1964年,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供水、发电、生态休闲等功能的大型水库,水域面积约2000hm2,水面辽阔,约为杭州西湖的两倍。

1.1交通区位

青山湖位于杭州市临安区东郊,西侧紧邻临安主城,东侧为青山湖科技城板块,两城隔湖相望,形成两城夹一湖的局面。随着杭州地铁16号线开通,青山湖板块将进一步联系主城区、未来科技城及杭州西站,为城市提供重要的服务功能。


1.2自然生态

青山湖水域开阔,湖山一体,生态环境优越,湖区物种多样,生活着多种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以及野生动物。包括种子植物1248种,动物1553种,包括白鹤、东方白鹳2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1.3历史人文

临安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缪的出生和归葬地,如今仍有众多钱王及其子孙的历史遗迹,如钱王陵园、功臣塔、婆留镜等,钱王典故在当地更是世代传颂。青山湖周边也存在诸多历史遗迹,有林寺遗址、钱士青暮、琴山遗址、八百里风情岛、江南古建群等遗存,人文气息浓郁。

1.4上位规划

1.4.1浙江、杭州层面:旅游、科创产业、创新、转型

2001年,杭州提出“退二进三”,临安主动承接杭州城区向外疏散的产业,建立了临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临安市与省科技厅合作,建设青山湖科技城。以青山湖科技城为依托,融入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2016年,在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构建城西科创大走廊。大走廊是浙江省、杭州市面向中国经济转型和全球经济重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平台,也是杭州建设世界名城的先行区和样板区。

1.4.2临安层面:生态核心、地域文化、休闲旅游、创新、绿道、宜居

《临安市太湖流域青山湖区综合治理保护规划》将青山湖区域赋予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典范的生态定位,体现吴越文化与山水文化和谐统一的文化定位,未来将形成“生态保护、生态居住、生态度假”的生态青山湖、“休闲旅游、休闲运动、休闲文化”的悠然青山湖、“创新产业、创新环保、创新开发”的创新青山湖。同期提出《临安市域绿道网布局规划》,青山湖绿道在选线布局时,以此为依据,与湖区综合整治同步建设,围绕绿色生态、旅游观光、健身休闲、宜居慢生活为四大特点,致力于打造临安城市绿芯。

2.项目难点

2.1生态空间破碎化严重,绿地生态功能退化

绿道修建以前,无序的房地产开发侵占并私有化部分湖岸线,阻断了湖区内外的连通,使绿地系统碎片化、孤岛化。沿岸脏乱差现象严重,湿地范围缩小功能退化,生态修复能力脆弱;湖区沿岸地形高差较大,部分地段黄色岩土裸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难以发挥区域生态功能。

2.2人本行为参与度弱,绿地服务功能缺失

青山湖一直被作为水库使用,未对外开放,沿湖岸线多被高端别墅小区占用,成为私有绿地。虽然紧邻临安城区,广大市民仍旧面临“临湖不见湖、靠湖不近湖、近湖不亲湖”的窘境。

2.3环湖板块松散独立,亟待区域联动发展

青山湖西侧的临安已撤市建区,融杭发展,东侧青山湖科技城已于2009年启动建设,周围还有众多居住、教育、康养等板块。但各版块之间各自独立,区域格局松散,亟待整合激活,改变低迷局面。

3.规划设计思路:环湖与民、还湖于民

规划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以“环湖与民、还湖于民”为理念,以“最小干预、低度开发”为原则,充分结合岸线整治工程、市政交通建设,结合场地特征,打造国内一流的休闲自行车道、滨水生态绿廊和慢生活休闲游线(图1)。


图1 青山湖绿道一期线路图

4.总体规划布局:多元功能兼备的三重环

针对现有问题,团队提出打造一条三重功能兼备的环湖绿道。保护环:构建生态红线,保护生态核心;人文环:构建自然人文廊道,服务区域居民;聚合环:聚合城市版块,重构区域发展格局。推进临安改老城建新城,使临安城市格局从“两城夹一湖”逐步转变为“两城拥一湖”,以绿道的多元化属性为吸引源,形成磁性引力圈,牵引城市发展环湖而行,最终实现“环湖发展,重心东移”。未来的青山湖将作为科创大走廊上的“绿色之环”、杭州城西的“生态明珠”,引领国际湖城建设。


4.1“保护环”是规划区域的核心之环

通过串联城、村、湖、山,构建区域生态网络、缔造区域生态红线,将对山水资源的被动适应转变为对山水生境的主动保护,使青山湖实现从人为修复——自我调节——反哺环境;

4.2在保护环的基础上,打造融合地域人文和自然的“人文环

青山湖的湖库型景观资源得天独厚,规划设计轻人工,不做景观的创造者,重自然,只做景观的搬运工。同时,绿道作为城市与自然界面的过渡带,将人文与自然交织共存,凝合场所记忆、地域文化与人本活动,形成绿色公共开放空间,打造最亲湖的自然城市界面,为市民提供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4.3构建环湖城市版块的“聚合环”

规划在湖域西、北、南侧区域分别建设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娱乐中心、吴越文化旅游综合体中心,并南北跨湖修建一桥一隧道,实现湖区南北版块快速畅通。最终实现以青山湖为核心,以规划建设环湖绿道为纽带,串联周围多元版块,加强各点面载体的协同联动延伸,促进城市新格局一体化有机生长(图2)。


图2 环湖城市板块的“聚合环”

5.场地营建策略:“大象无形”哲学思想

设计师秉承“大象无形”哲学思想,始终保持对自然湖山的敬畏之心,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刻意降低设计的存在感,最少冲突最少强制,万物百姓可以各得其所而不陷入混乱

5.1“无为而治、虚实相生”的生态维育策略

5.1.1构建立体生态系统修复岸线

在岸线修复方面,通过构建立体生态系统,以生态驳岸、湿地公园等为载体,形成多层次的、立体景观生态过渡交错带

为保持消落带与水域的连续性,进行湖岸线梯度演替式保护修复,逐步构建立体生态缓冲带(图3-4)。首先借用地带性先锋树种的高生物量保证地表稳定,如构树、芦苇、五节芒、马棘、紫藤等予以保留甚至部分复种;再有计划、分区块穿插园艺化改良,另外设置双截洪沟及汇水塘,减少山体雨洪对缓冲带的物理干扰。



图3-4 构建立体生态缓冲带

沿线新建横溪湿地公园,修复钱锦湿地公园,为动植物留一片活态的“自留地”和繁育的“栖息所”(图5)。


图5 横溪湿地公园

引入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的先进技术,通过塑造地形、植被浅沟等,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成为生态自然的可观赏资源。通过生物滞留设施、梯田花溪、湿地、透水铺装等技术运用,构建环湖低影响开发系统,打造环湖海绵带,随着常年季节性的水位变化,在水湾处多形成消落带,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图6-7)。



图6-7 环湖海绵带

5.1.2坚持最小干预进行绿道选线

在绿道选线中,坚持对自然的最小干预。

将原有防洪堤改造升级为绿道,巧妙借道的同时减少对场地的开挖破坏。

跨锦溪人行桥采用点状独立基础,钢构大跨度悬挑,以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大开挖,减弱廊道对斑块的切割(图8-9)。



图8-9 跨锦溪桥

“水上森林”节点,以“穿而不破、跨而不越”为理念,道路选线利用原有的树木稀疏的机耕路,刻意避开水杉密林。为保护地生植被,避免道路对生物栖息场所的人为切隔,采用1-2m高的架空栈道形式,点状独立基础和轻钢结构框架均为场外预制,场内组装,成功避免对场地大的开挖破坏,又能解决汛期水位较高淹没道路的问题,实现对自然的最大尊重(图10-11)。多选用耐水性材料,如座凳为一体式FRP合成纤维材质,栈道采用石英塑仿木铺装,湖景亭采用仿木铝合金,路面标识选用蓄光型自发光涂料,避免夜间过多光污染。



图10-11 “水上森林”节点架空栈道建设前后

5.1.3植物群落适度景观化营造

在植物群落景观营造方面,保护与重建为主,适度景观化营造(图12-13

保护珍稀植物。设立浙江省珍稀濒危物种细果秤锤树和玉兰叶石楠保护点。

入侵植物清理。清除原场地内攀援缠绕大树的杂乱无章的入侵藤曼和其他入侵植物,为原生植被群落的恢复腾出空间。

局部自然式镶补。避免人工栽植过多植物,仅仅对需要植物群落恢复的地带进行乡土树种的镶补,如在钱锦湿地公园适当加种芦苇、再力花、蒲草等特色水生植物,营造丰富的湿地生境。

梯度重建植物群落。针对沿线原来的裸露土岩,首先栽种乡土植物快速覆盖创伤面,固定水土作为基底,便于自然植物群落的恢复。

注重融入本土生态圈。在地带性植被群落恢复重建中,以乡土植物为主,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注意丰富鸟类食源性植物的栽种。

节约型植物景观。沿线适度栽种长势强健不需要精细养护的本土花卉植物,如春有海棠、樱花、桃花,夏有八仙花,秋有木芙蓉、木槿花,冬有梅花、山茶花,打造融于自然的节约型景观。




图12-13 植物群落适度景观化营造

5.2“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人文凝结策略。

5.2.1 延续场所记忆:“因借于弃,转换新生”

① “仰望星空”(图14-15)“青风徐来”(图16-17)节点,将原废弃水利设施有机更新,改建为水上栈桥和观景平台,既保留了青山湖水库的场地记忆,又赋予其休憩和观景的功能,同时有效降低工程成本。绿道建成后承载着钓鱼、瑜伽、跳舞、骑行等功能。



图14-15 “仰望星空”节点改造前后


图16-17 “青风徐来”节点改造前后

“曼陀花漾”节点以山石纹理为灵感,重构废弃房屋砖石做观景平台(图18)。

“渔人”“泊客”“泥山”等节点,则利用原场地遗留山石枯木,“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营建与环境相融的生态节约型景观,建成后活跃绿道沿线空间氛围(图19)。

图18 “曼陀花漾”节点      



    图19 洗手钵

5.2.2传承地域文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望湖单车文化公园”节点中,单车文化雕塑以白鹭、植物、水流等显性符号妆点场地氛围,将骑行剪影镶嵌于圆月环中,意喻“环湖绿道”(图20)。北侧景墙耦合镶嵌当地老旧砖瓦石材,局部点缀“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等钱王典故,烘托场所情怀(图21)。

图20 单车文化雕塑

       


                图21 老旧砖瓦石材

“钱王索秀”节点,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主体选用钢制剪影的钱王形象雕塑,结合城墙式景墙以及车马行军的形象剪影,重现钱王点兵、征战沙场的磅礴气势(图22)。为充分还原历史语境,城墙式景墙全部采用当地老旧砖瓦石材,并特邀老工匠驻场指导(图23),以古法砌筑,传承古老乡土建造技艺,“麦穗花开”“双双如意”等景观符号跃然墙上,增强历史的可读性。

                 图22 “钱王索秀”节点          



                 图23 老工匠驻场指导

6.小结

通过青山湖绿道一期案例的介绍,总结出绿道规划设计的一些要点:

①无为而治——轻干预

绿道以生态技术支撑场地有机更新。减少开挖建设,以改造更新原场地为主。轻人工,不做景观的创造者,重自然,只做景观的搬运工,通过“小建设”营造“大景观”

②以人为本——亲民心

100%的机非分离:在绿道选线中,不借用原有车行道,而是另外开辟骑行道路,独立绿道系统,做到真正的机非分离。

临湖率80%以上的亲水体验:绿道环湖而建,连接城、村、湖、山,充分解决建设前“临湖不见湖、靠湖不近湖、近湖不亲湖”的问题,将青山湖还于人民。

③乡土时尚——多元化

绿道在建设中注重营造场所的地域感,但又必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使用习惯,因此,从材料的新旧结合、传统符号和现代符号的融合、建造技艺的新旧结合三个方面打造人文自然相融的景观。如废弃的砖瓦石材建造的现代感景墙,在浓厚工业感的锈红色耐候钢板上雕刻出地域文化符号,融合生态绿道元素和骑行文化符号于一体、体现环境特征和项目功能圆形雕塑,邀请老工匠构筑传统花纹式样的景墙等。

青山湖绿道一期夏天单日最大游人量达1万人以上;组织大型徒步、毅行、马拉松活动达到近25000人次。本案例不仅获得业内的认可,斩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规划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奖二等奖等大奖,也获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关注与报道了本案例。

本教学案例介绍青山湖绿道一期规划设计,系统的对绿道选线、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进行讲解,对节点设计、文脉传承、氛围营造进行详细说明,使学生对整个绿道规划设计有清晰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