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浦江源精品观光带整体提升工程

2021-01-24


案例正文

黄浦江源精品观光带整体提升工程

The overall upgrading project of Huangpu River Source Boutique Tourism Belt

案例类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专业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适用课程: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选用课程:城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

编写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带状区域景观设计,通过对精品观光带的设计,以线串点,激活沿线景观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同时示范如何综合考虑场地资源要素,运用“借力”、“回归”、“结合”等手段落实“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精品观光带、黄浦江源、改造提升

   要:本案例描述了黄浦江源精品观光带整体提升设计方案。案例从景区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生态可持续、继承与创新、安全与经济三大设计原则,实现景观绿化建设、绿道建设、标识标牌、节点提升和沿街整治。同时,方案具有以下四大创新点:自然做功、借力而为;素以为华、回归乡土;动静相宜、活力点亮;与时俱进、科技植入。本项目获2018年度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奖(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Abstract: This case describes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design plan of the Huangpu River Source Boutique Tourism Belt. The case starts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enic spot and follows the three design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safety and economy, and realizes landscape greening construction, greenway construction, signage, node upgrade and street impr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plan has the following four major innovations: ① work naturally and take advantage of strength; ② return to the homeland with a long history; ③ suitable for dynamic and static, brighten up vitality; ④ advance with the times and implant technology.This project won the third prize of the 2018 Zhejiang Construction Project Qianjiang Cup (Excellent Survey and Design).


1.案例概况

       精品观光带全长约90公里,穿越5个乡镇、3个风情小镇、6个精品村示范村。景观面积达32.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景观绿化提升、绿道建设、标识标牌、节点提升和沿街整治。

图 1 入口提升



图 2 标识标牌实景

2.设计原则

2.1生态可持续原则

       重视乡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利用沿线原有的乡村风貌、山林景观、溪流水系,进行有序的保护建设,不仅形成优美的精品线景观,更要使生态效益达到最大化。

2.2继承与创新原则

       以黄浦江源精品带自然风光为环境基调,结合沿线精品村建设与人文风情,突出展现安吉美丽乡村的乡土风貌基础上,加入创意元素,提升精品线地域特色。

2.3安全与经济原则

       沿线景观营造应以满足道路交通安全为前提,不得对行人与行车的视线造成干扰。精品线的节点景观建设尽量采用乡土材料与传统工艺,并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以点带片,以片带面,形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3.项目内容

3.1总体设计

       沿观光带设置若干观景点、服务点与引导点。观景点就地取景,在原有乡村景观的基础上改造提升,主要有“南溪水岸”“盆竹园”“花漫田间”等景观;服务点尽量以村庄、文化礼堂等为依托,同时考虑服务范围涵盖整个场所。引导点以特色标识系统、LOGO、驿站节点等形式沿路布置,营造运动氛围。


3 总体设计图

3.2集镇空间提升

3.2.1 上墅乡

       乡镇道路两侧有人行道,铺设红色、白色人行道砖,种有香樟为行道树,沿路有慢行标识。提升方法:1、统一铺装纹理,更换人行道铺装样式,增加彩色沥青步道及底商和住宅类铺装;2、统一行道树树池,更换现状长势不佳的行道树,增加花坛植物绿量以及层次;3、取消斜坡,降低人行道高度,方便车辆停靠;4、道路斑马线增加特色元素并完善公共设施。

3.2.2 报福镇

       乡镇道路两侧有人行道,宽度1-6m变化较多。铺设红色、白色人行道砖,种有香樟为行道树,临街商铺门前杂物叠放,较凌乱。提升方法:1、统一铺装纹理,更换人行道铺装样式,增加彩色理清步道及底商和住宅类铺装;2、保留原有行道树,并统一布置长条状行道树树池,更换现状长势不佳的行道树,增加花坛植物绿量以及层次;3、在沿线路面及绿带增加“安吉绿道”标识,增强引导性,完善公共设施。

3.3节点设计

3.3.1六亩桥(服务点)

       六亩桥位于报福镇南侧,桥下南溪风光秀丽。道路自东向西过六亩桥后变窄,桥梁东侧路口向南转,通往浙北大峡谷景区,节点占地1800平方米。在不破坏桥梁原有安全结构的基础上,以本次设计的“安吉骑行”标识为元素,在桥梁两侧增加具有引导性的景观构件,并将原有景区指引性标识与构筑物相结合,在溪流东岸布置停留空间。提升精品带指引性的同时,为游客提供水边停留、休息、观景的场地。

3.3.2中潭村入口(“醉美梯田”观景点)

        节点位于中潭村入口,通村道路两侧分别为水塘与梯田。对场地进行整理,尤其对梯田与水塘咬合关系、梯田肌理的梳理,增加绿道logo,强化引导功能,节点面积500平方米。

3.3.3长潭村(引导点)

       节点位于便民服务中心附近道路交叉口,是长潭村重要的交通路口,道路支线分别通往龙王山、郎村、河垓村。该场地交通较为复杂,道路与周边环境有较大高差。其中通往龙王山方向的道路旁为垃圾堆放点,景观较差;通往郎村方向道路没有明显的指示引导。对郎村方向的街旁绿地增设景墙,增强精品观光带小环线的引导功能,景墙采用粉墙黛瓦的形式,与周边建筑相契合,并以竹材、木材装饰墙面,增添节点乡土气息。节点面积720平方米。

4.特色与创新

4.1自然做功、借力而为

       充分运用自然生态法则,将场地融入环境进行设计,采取生态群落模拟的方法,保持景观的整体性。沿路植被的改造,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的植被,运用自更能力较强的草花丰富中下层景观。并结合区域文化特点,选择不同的花色烘托文化氛围,如章村段以播种蓝紫色系的混合花籽。

4.2素以为华、回归乡土

    素以为华、回归乡土:在节点的选择与景观设计上,追求极简、朴素的设计手法,做到少而简,以展现乡村最本真的特色。生态材料与传统工艺的运用,如平堂农家、逐浪统里、章加自然村等节点的设计,采用原产的木材、卵石、红砖,旧物件石臼、酒坛、自行车轮胎等元素,充分体现了乡村传统与地域特色。

4.3动静相宜、活力点亮

    突出绿道运动的特点,通过绿道logo、自行车棚、指示牌、里程牌等标识系统的全线贯穿,结合的现代材料的运用,提靓沿线的整体景观活力。

4 沿路标识系统


5 绿道logo

4.4与时俱进、科技植入

       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系统的植入。重要节点村标上通过电子显示屏,实时更新气象PM2.5等信息,并在全线标识系统中加入二维码,与区域智慧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区域旅游信息化。


5.总结

       黄浦江源精品观光带整体提升工程围绕线性观光区域,展开适应场地本身特征与功能的提升设计。在方案设计上,重视乡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利用沿线原有的乡村风貌、山林景观、溪流水系,进行有序的保护建设,不仅形成优美的精品线景观,使生态效益达到最大化。工程设计上,采用先进的生态设计理念,设计科学,功能合理,造价经济,满足建设单位的设计和使用要求,使用方便,造价合理,得到了市民与游客的赞许。


案例使用说明

黄浦江源精品观光带整体提升工程

1教学目的与用途

1.1适用课程:风景园林规划、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1.2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精品观光带设计练习,通过对精品观光带的设计,以线串点,激活沿线景观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同时示范如何综合考虑场地资源要素,运用“借力”、“回归”、“结合”等手段落实“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2案例讨论准备工作

      学生须事先了解黄浦江源精品观光带的现状条件、乡土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途径。

3涉及知识点

3.1乡土化设计理念

      乡土化设计可以理解为在设计上吸收本地已有的特征、风格、风貌,使用原有的景观元素、文化元素进行再设计,使作品体现当地特定风格。但乡土化设计不完全等于对当地传统的复刻与模仿,而是要立足时代背景对其进行外在的继承与内在的更新,使其既在形式上沿袭传统,又在功能上为现代所用。乡土化设计没有固定风格、材料与元素,其标准在于是否能够还原当地风貌,使设计像是“原本便生长在此”一般自然。因此乡土设计非常重视对原有环境的观察与考察,重视本土传统风格、材料与元素的保留于延续运用,使设计成果与环境融为一体。

3.2 乡土元素的运用

3.2.1传统建筑材料运用

       乡村传统民居常有区域特色,其营造手法、装饰手段均承载着古往今来当地厚重的文化底蕴,甚至从中能够反映出当地乡风习俗、文人轶事。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剖析,适当保留建筑用才与建筑结构,并将建筑反映出的风貌通过材料延用的方式在景观中得到呼应,可较好地体现乡村特色。常见传统建筑材料有夯土、砾石、青砖、瓦片、杉木、竹材等。

3.2.2乡土植物材料运用

       乡土植物与场地所在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有较大关系,因此在前期调查时应重点考察相关环境因素,并结合实地考察所作统计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植物作为设计时的主要植物材料。若当地主要生产活动若以农林业为主,则需着重考虑此地经济树种的延伸应用。另外在乡村中存在许多具有文化内涵,与当地民风乡俗挂钩的植物,如门前种植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村口的老香樟在村民眼中有守护村庄的能力,设计时注重保留。

3.2.3乡土文化氛围营造

       乡土文化主要通过环境与活动两方面体现。环境参照上述乡土材料选择的注意事项,活动则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设计建设特定的活动场地,引导使用者特定行为的发生,此时景观不再作为观赏对象,而是“行为发生器”与“情感交流器”。例如在树荫下、河岸边设置休闲坐凳,既满足观景需求,也符合乡村居民茶余饭后聚集闲聊的活动特征。再如村口功德碑、乡村祠堂、文化礼堂的建设与维护,都在无形中强化原有的乡村秩序,突显乡土文化。


4教学组织

       本案例教学建议以小组讨论为主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










分享